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275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争分夺秒 奋战在采编一线  ——丽水新闻媒体报道里东大救援纪实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6-12-8 09:21:1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接到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的“线报”时,杨敏正在和朋友们宵夜聚会。
  那是11月13日深夜近11点,作为《处州晚报》点对点联系消防部门的记者,杨敏第一时间获悉了这场灾祸的降临。

  “出大事了。”接到杨敏的电话,摄影记者蓝雷伟抓起相机冲出了家门。
  职业的本能,让他们迅速作出了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选择——驾驶私家车,避开车流密集的高速公路,绕行国道一路疾驰,在当晚11点40分就抵达了事发地点。

  与此同时,《丽水日报》、丽水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也在获知灾情后,火速冒雨赶往里东村。
  14日凌晨,这支率先集结的采访团队成员,已经穿着冲锋衣、踩着登山鞋,奔走在湿滑泥泞的塌方现场,仔细记录着每一个新闻细节、抓拍每一帧抢险救援的感人画面。

一线作战的“冲锋队”


  11月14日凌晨2点多,里东村上方发生第二次滑坡,救援被迫中止。
  面对险情,记者们谁也没有因此退缩。
  “我们在休息区等待进场通知,真是心急如焚,既担心滑坡没完没了,又不愿错过消防官兵抢险救灾的感人画面,哪还顾得上惦记个人安危。”14日凌晨3点多,二次进场的蓝雷伟在抓拍救援画面的时候,突然感到脚底传来一阵剧痛。

  “我知道肯定是踩着钉子了,但在那样的抢险关头,怎么也得先把拍摄任务完成才行啊。”来不及停下细看伤口,蓝雷伟坚持着一瘸一拐跟着大部队连夜奋战,直到上午8点半,在完成了1000多张图片拍摄后,他才在休息室里查看了自己受伤的脚掌,当时,鲜血已经将袜子全染红了。

  然而,这个从业七年的老记者依然坚持“轻伤不下火线”。在医院接受了简单的包扎、打完破伤风针后,他又回归了一线采访队伍。15日上午8点,蓝雷伟再度背着相机,出现在里东村的滑坡现场。
  在这场昼夜不间断的大救援中,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们都以“接力采访”的周密配合,确保不错过任何新闻点——

  在暴雨如注的现场,忙于采访的记者顾不上为自己寻找雨具,个个被淋得透湿,丽水日报社记者赵泰州、雷宁、丁罡踩进污水横流的塌方现场,鞋被锋利的碎石、铁钉割破,仍坚持蹚着满鞋的淤泥采访消防战士,脚被泡破都浑然不知。

  前往灾区的路封堵了,广电总台记者就徒步半个多小时走进现场,为了拍摄到受困群众被解救的画面,二十多斤的机器记者一扛就是三四个小时,记者林婷在采访时不慎掉入水沟短时昏迷,被同事送往医院经简单处理后,第二天又投入紧张报道中。

  莲都报道组记者余俞乐除了做好采编工作,还承担了12户失联村民家属DNA采集工作和失联村民及其家属的身份信息核查工作,她每天早出晚归,一边采访一边带着法医进村入户采集基因样本,最终顺利完成了协调任务。

  救援形势瞬息万变,要获得第一手资料,记者常常昼夜蹲守、随时待命。九天九夜的坚守奔波,丽水日报社记者部的许多记者出现身体不适,“80后”棒小伙戴昕律、张李杨发烧、腹泻,仍拉也拉不下来,天天冲在救援一线采访;人手太紧,身为副主任的阮春生、王巷扉带头挑重担;因为人手不足,丽水日报社已经退二线的资深摄影记者项文俊,再度背上相机,奔走在采访一线;因为采访常常顾不上吃饭,广电总台记者徐庆在深夜蹲守时突发胃痛,他在现场医疗处吃了止疼片后,又继续在寒风中投入拍摄……

  为了确保时效,报社、丽水网和广电总台的记者纷纷主动请缨彻夜在现场值守,实在累得不行,就裹着衣服在高速公路隧道里将就着眯一会儿,醒来了继续进行采访……

后方坐镇的“指挥部”


  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型系列采访报道,考验的不仅是一线记者的战斗力,更需要坐镇指挥的“大后方”具备机敏的应对力和沉稳的调度力。
  日夜兼程的“车轮战”精神,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,成为制胜法宝。

  灾害发生后,市网信办迅速启动全员在岗和24小时值班制,确保第一时间将灾区情况全面、准确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。

  丽水日报社夜夜灯火通明,报社双委会领导每天昼夜在岗策划、调度,审稿、编辑,以确保每篇新闻报道都能及时、全面、准确地发布。

  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道、公共频道、文化休闲频道在编排播出时打破常规,首次在《丽水新闻》《瓯江报道》《老白谈天》等栏目的重播时段插入里东救援实况报道,采用游走字幕的形式及时发布救援最新动态,后方编辑制作人员昼夜加班,各部门全面配合赶制现场新闻。

  身患重感冒仍坚持上夜班的丽水日报编委、编辑部主任陈安,每天都与编辑、校对值守到凌晨6点多,直到报纸付印后才回家稍作休息,短短三四个钟头后又继续返岗工作,一天也不曾懈怠。夜编部资深美术编辑王少剑,为了确保报纸版式设计不出纰漏,主动放弃轮休,连续上了10个夜班,毫无怨言。

  事实上,各大媒体的领导都在自觉执行同样的时间表,身先士卒坚持着超负荷工作。
  在后方加班加点连轴转的丽水日报、广电总台双委班子成员,每天还要轮班前往塌方现场值守,在掌握一线动态的同时,随时灵活调度记者队伍,以确保采访有的放矢,令新闻报道在确保时效性的同时兼顾连贯性和可读性。

勇于担当的“坚强堡垒”


  通宵达旦的采编流程,需要“全员皆兵”的奉献精神。
  丽水网在灾情发生后迅速启动24小时值班制,由网站负责人带班,编辑、记者、网页制作、技术等人员分批值班,早在14日凌晨3点38分就率先发布了《莲都区雅溪镇发生一起山体滑坡事件》,成为全国最快、最早发布权威信息的媒体。当天下午,丽水网又率先推出了新闻专题《万众一心 救援里东》,精心赶制《最美的手》《决战里东 书写浙江奇迹》等原创H5微信页面,以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并茂的形式发布最新、最权威的新闻报道,目前共发布报道570条,专题点击量已超过71.8万余次。

  市网信办组织“丽水发布”“中国丽水网”在官方微博持续不间断发布雅溪山体滑坡救援工作的最新动态,截至19日12时,共发布原创微博229条,微博阅读量超过713万人次。

  通过多平台引导网络舆论,市网信办组织制作了《这一刻,我们在一起》《绝不放弃》《最可爱的人》等7个H5微信页面,通过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,阅读量超过35万人次。

  随着《与里东风雨同行》《爱心如潮,里东,加油!》等17篇原创微信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,市网信办还在新浪微博上组织开设“丽水山体滑坡大救援”话题,不断发布救援的感人瞬间、感动场景,截至19日11时,讨论数达1885条,阅读量已逾106.9万次。

  与此同时,丽水日报社指尖丽水移动客户端也在实时更新、滚动播报新闻。丽水网处州论坛、丽水网官方微博、处州晚报微信与微博等报道团队全部24小时待命,不分昼夜地更新救援信息,以新闻发布的权威性、及时性与生动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。

  在校对室,在编辑部,在制作间,在电脑房,在新闻媒体的每个角落,辛勤耕耘的身影随处可见。

  丽水日报印刷厂排版员徐旸炀,因为突如其来的救灾版面编排任务打乱了原本的提亲计划——由于灾情重大,本地新闻的版面临时增加了一倍,采访与核实的工作不断延后,这意味着他无法及时兑现自己对女友的承诺了。“虽然有同事愿意帮忙、让我先走,但这肯定会耽误《处州晚报》的出报时间,我不能答应。”徐旸炀说,“不因为私事耽误工作,是一个新闻人起码的担当。”

  正是凭着这份“人人有所担当”的使命感和责任心,作为一支支需要上下齐心、无间配合的采编团队,丽水新闻媒体在这场大救援报道中充分展示了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念,与“招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能胜”的精锐之风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